7月1日上午8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制定了党的纲领,在这次会议上,就把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写入了党纲。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以“彻底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的具体措施,我们党领导制定的宪法性文件开始涉及医疗、卫生与健康。
这一时期,红军队伍中痢疾、疟疾、疥疮 、下腿脓疮蔓延,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1933年11月,毛泽东撰写的《长冈乡调查》指明:“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铿锵有力的发声,明确了卫生健康工作之于革命的重要性。
旋即,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下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开窗、通风、晒被褥、勿食生......看似简单的卫生守则,给苏区军民的卫生和健康带来极大的提升,卫生工作发挥出保障革命有生力量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勤洗手、多通风”依然是所有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卫生守则。甚至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勤洗手仍被作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治手段。
▼2020年6月15日北京市第15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通报北京最新疫情情况,介绍科学佩戴口罩的健康提示 。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也越来越成为大家良好的生活习惯。
抗日战争时期:
这个时期卫生工作不仅有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更有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支持 ,如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以及印度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大夫等率领的国际医疗队。
这个时期,不仅中国共产党的医疗卫生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许多战地医护人员更是成长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奠基者。
我国胸外科先驱、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身上还留有一道白求恩大夫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至今他仍忘不了那段抗战烽火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年16岁的辛育龄,刚刚考取保定师范学校。
辛育龄
1939年5月,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从事非医疗工作。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前沿阵地上,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白求恩精湛的医术、舍己为人的精神,也震撼了年轻的辛育龄。
“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辛育龄想。
193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辛育龄一直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奋斗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1月,雪花飞舞的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何世长和他的战友们发现了一些异常:几架美国军用飞机来回低飞,既不投弹,也不扫射。
一个战士忽然看到,皑皑的雪地上,成群的苍蝇、跳蚤、蜘蛛正有气无力地爬着、跳着、飞着。
几天后,志愿军陆续发现有人患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
为应对美军细菌战,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由此在神州大地展开。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
图片
从那时起,爱国卫生运动就在全国上下蓬勃发展,先后开展了除“四害”、“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城镇创建”、“厕所革命”等一系列工作,获得显著成效。
北京城内,群众参与城市大清扫,清理多年积累的垃圾、污垢,捕鼠雀蚊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在铺天盖地的清扫工作和卫生宣传中,市民的卫生观念也大幅提升。
▼1958年,北京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陈清棠大夫用显微镜,给居民们看放大一千倍的痢疾细菌。图片
在那个年代,这些措施令北京城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遏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世界范围内,爱国卫生运动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被多个国家所借鉴。
▼2017年7月5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
图片
在非典疫情、新冠疫情等数次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国共产党的这项创举——爱国卫生运动依旧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即“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2年宪法对我国医疗卫生作出新的全面规定,其中,“卫生”这一概念前后出现9次。“健康”“医疗”也多次被提及。第七十条中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中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
过去,医生给患者看病,用的都是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
▼医生给患者量血压 (图 乌拉盖管理区网信办)。图片
从“老三样”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缺医少药到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数十年沧桑巨变,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飞速。
以北京为例,1971年,北京市鼓楼医院的医护人员带着医疗器械、设备等,搬迁至当时“只有9间平房、7位医生”的玉树州人民医院。1990年,时任玉树州人民医院外科主任的陈国强,就是在这种“几乎不可能”的条件下,顺利完成三例脑包虫手术。
当时在玉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达松回忆:“牧民们口耳相传,州医院有个‘北京曼巴(藏语,意为医生)’”。从“北京曼巴”骑马下乡问诊开始,一批批援玉医疗团队将帮扶向“管理+专家”的组团模式向纵深推进。逐步建立护理部、手术室、放射科、病房等,开启了这个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篇章。
▼北京援助,玉树州人民医院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组建。短短的时间内,零至一周岁住院婴幼儿的死亡率从原来的13.6%下降到了3.47%。
2018年8月29日,州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现场评审,成为全州首家三级综合医院。
图片
不仅是青海,自2016年起,年五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437家医疗机构与受援地84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结对关系,各单位领导带队赴受援地调研对接1200次,先后选派285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赴受援地开展帮扶。
援助医疗队不仅培养人才,还要帮助当地健全医疗服务体系,让最偏远、最贫困的牧民都享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
党的十八大至今: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将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顾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卫生工作对我国发展和建设的最突出贡献就是始终紧跟时代主题。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亦或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全力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北京作为首都,卫生与健康资源供给条件相对较好,群众健康需求旺盛,这是首都北京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最大市情。
正如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北京在最大限度发挥首都资源优势,聚焦建设健康中国首善之区目标的同时。
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有序疏解医疗卫生资源、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心系人民群众健康,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事业,北京乃至全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不凡成效。
来源:光明网